close

自從寶寶開始吃食物泥到現在也2個多月了

東一張西一張的紙條也記錄了不少東西

畢竟自己是營養系畢業的,總覺得應該要好好整理一下

 

食物泥的製作是依據丹瑪醫師的黃金比例

澱粉:蔬菜:蛋白質:水果=3:3:3:2,並額外加香蕉

一開始為了生重法、冰磚法等的各種方法煩惱不已

最後粗略計算了各種方式後覺得熟體積法似乎比較理想

生重法-所有食材都是生重秤重依照上述比例去打泥,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會較高(如果想養胖孩子的可以考慮)

          優點:製作方便,秤重完可直接用電鍋全部蒸熟一起打泥較省時

          缺點:如用米舉例,每100克米煮熟為1又1/4碗飯,但100克生的蔬菜煮熟後卻很少,所以孩子蔬菜吃得少

冰磚法-將每樣食材分開烹調後打泥,並製成冰磚,每次要吃時拿出各類冰磚後加熱

          優點:因為是分開打,所以寶寶可以每餐換不同的食材,對於吃同樣東西容易膩的寶寶倒是不錯的方法

          缺點:並非每個食材都可以不加水打泥,可加了水後的打出的泥又很難計算到底有沒有符合比例

                   因為全是分開製作有些食材本身水分含量較多(蔬菜、水果),因此加熱後食物泥可能會偏稀

                   因為全是分開製作,所以製作時間較久,且量少不易打泥,更別說想新鮮現做

熟體積法-所有東西煮熟後拿一個碗或量杯(可參考下圖量杯)裝平平一杯即可

           (因為碳水化合物相對較低,所以孩子養肉不養胖)

          優點:一樣可以大鍋泥的方式打泥,雖前製較生重法麻煩,須各類分開煮,但等到生熟重會換算後一樣可大鍋蒸

          缺點:在嘗試每個新食材前,都須記錄生熟重且用量杯估量

IMG_2568  

雖然熟體積法的換算生重後的實際重量用營養的分類方法來說仍不是最好的方法(蔬菜比例偏高)

但以三大營養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質、油脂的比例來看仍是符合標準的

當然如果媽媽們有時候想偷懶一下,其實這幾個方法交換使用亦可,且各類營養應會更均衡

 

補充,加入新食材時如果擔心寶寶會有過敏問題,請分開打泥,並每天加入某一餐嘗試(一次一小匙累加上去即可),試個3-5天,沒問題即可加入舊食材中

但小量打泥是比較麻煩,加上我家寶寶沒什麼過敏問題,所以都是直接加入大鍋泥中,不過缺點就是哪天真的過敏,整鍋就要爸媽吃掉或是廚餘桶吃掉了

目前先這樣了,畢竟我製作食物泥的時間也沒很長,有想到什麼再補充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ng-ching 的頭像
    ching-ching

    ching-ching的部落格

    ching-ch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